【高一語文】2023學年高一年級9月語文月考試卷含答案
日期:2024-09-26 10:51 點擊:
2023學年高一年級9月月考語文試卷
一 積累應(yīng)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詩經(jīng)·小雅·鹿鳴》)
(2)彤管有煒,__________________。(《詩經(jīng)·_______·靜女》)
(3)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通過仿用《管子·形勢解》中的話,表示希望能夠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2.按要求選擇(5分):
(1)為了向普通讀者介紹中國古代園林中“窗”的藝術(shù)作用,建筑學家引用下面哪句詩文最為貼切?( )(2分)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B.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C.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 D.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下列《詩經(jīng)》中的名句,沒有用到“興”這一手法的一項是 ( )(3分)
A.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B.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D.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閱讀(70分)
(一)
閱讀下文,完成3—7題。(15分)
當代中國詩人為何只向西看
①1600年前去世的中國古代偉大詩人陶淵明在今天再度死去,______是在當代中國詩人的心目中死去:他們翻越一道道異國語言的障礙“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詩人行列,而對于自己的詩歌傳統(tǒng)竟不置一顧。事實上,陶淵明的自然主義哲學與田園式的回歸詩學不難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對于他,或許,當代中國詩人缺乏的是深入了解。
?、谥袊敶顑?yōu)秀的詩人如海子、葦岸,當他們談起自己追慕與效仿的詩人時,可以說出長長的一排: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荷爾德林、惠特曼、愛默生、紀伯倫、普希金、葉賽寧、濟慈、雪萊、黑塞以及米什萊、赫德遜、列那爾、普里什文等等,卻很少提起自己國度的傳統(tǒng)詩人。葦岸曾坦誠地承認:“祖國源遠流長的文學,一直以來未能進入我的視野”。海子更是絕情地說:“我恨東方詩人的文人氣質(zhì),他們把一切都變成趣味。”
?、圻@里我不想責備年輕詩人的偏激,我只是為我們中華民族詩國疆土的淪喪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們最有希望的詩國傳人竟翻越一道道異國語言的障礙“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詩人行列,而對于自己的詩歌傳統(tǒng)竟不置一顧!
?、芤灾袊糯鷤ゴ笤娙颂諟Y明為例,時至今日,陶淵明的世界影響,主要還在漢文化圈內(nèi),至于他在西方國家的流布與影響,卻查找不到過多的記載。20世紀以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國人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近百年嚴厲的自我批判已幾近干涸,而西方現(xiàn)代文化卻如太平洋的海嘯一般洶涌而來,幾乎淹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所有領(lǐng)地。
?、葜形魑幕淖铚c隔膜只能是一個歷史階段的遺憾,就其作為共同的人類文化而言,交融、互補才是必然的,文學更是如此。即便從陶淵明西方接受史的點滴文獻中,也可以感覺到這一點。
?、?0世紀20年代,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看到了年輕的中國留學生梁宗岱翻譯的陶淵明的詩篇,在隨即給梁宗岱的信中寫道:“你翻譯的陶潛詩使我神往。不獨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識,并且由于這些詩歌的單純動人的美。它們的聲調(diào)對于一個法國人是這么熟悉!與我們古代土地上升上來的氣味是同樣的。”接下來,法國印象派詩人瓦雷里在為梁宗岱《法譯陶詩選》一書撰寫的序言中寫道:“試看陶潛如何觀察‘自然’,他將自己融進去,參與進去,……有時像情人,有時像多少帶點微笑的智者。”陶淵明就是“中國的拉封丹和維吉爾”。美國的陶淵明研究雖然起步較晚,陶淵明作為一位歷史人物,卻被色彩濃重地寫進教科書中,將其描繪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國農(nóng)民”,一位喝酒、吟詩、將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簡單田園生活的詩人。新近,一位叫馬克·艾爾文的美國漢學家更把陶淵明歸于“生態(tài)保護主義者”的行列。
⑦東方古代詩人陶淵明的自然主義哲學與田園式的回歸詩學其實不難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在對待“人與自然”這個元問題上,中國的陶淵明與西方的某些先哲總是操持著共同的語調(diào)。如古希臘時代的自然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以往國內(nèi)學界常把伊壁鳩魯說成一位享受主義者,其實他追求的享樂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靜和諧,這恰與陶淵明是一致的。沈姐的語文課堂。伊壁鳩魯哲學的核心也是順從自然,主張簡樸、清貧的田園生活,“賢人應(yīng)當喜愛田園生活”,“寧靜無擾的靈魂既不擾亂自己也不擾亂別人”。
⑧依我看來,海子,葦岸這些被譽為“麥田詩人”、“大地詩人”的年輕一代文學家,無論如何也應(yīng)該更鐘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義詩人陶淵明吧。因為在“簡化生活”、“蔑視金錢”、“景仰樸素”方面,陶淵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樣嗎?然而我們這些20世紀后期的詩國驕子始終沒有把視線投注到陶淵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進程在我們的國土正極速蔓延,詩人的聲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葦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淵明在今天也已經(jīng)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輕一代詩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3.聯(lián)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處恰當?shù)囊豁検牵? )(3分)
A. 然而 B.而且 C.因為 D.也
4.第②段中的提到的莎士比亞,是______(填國家名)著名戲劇家,請寫出其所著“四大悲劇”中的兩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第⑥段舉羅曼·羅蘭回信及瓦雷里寫序言的例子,用意是________ 。(2分)
6.從全文看,作者認為當代中國詩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是什么?(3分)
7.結(jié)合文意,并以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為例,談?wù)勌諟Y明“田園式的回歸詩學”的內(nèi)涵。(4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8—11題。(13分)
驛站
夏堅勇
①中國的文人歷來有出游的嗜好。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對月“將進酒”,就是仗劍浩歌“行路難”;而在細雨騎驢入劍門的途中,大詩人陸游肯定會有不同于“鐵馬冰河”的全新感受。相對于逼仄的書齋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了繽紛浩闊的人生體驗,“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于是,他們打點一下行裝,收拾起幾卷得意的詩文(那大抵是作為“行卷”走后門用的),瀟瀟灑灑地出門了。一路上訪友、拜客,登臨名勝,走到哪里把詩文留在哪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這些彬彬弱質(zhì)的文人肯定會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驛站,便成了他們詩情流溢和遠游行跡的一個匯聚點。
②關(guān)于驛站,人們很難淡忘這樣一幅古意翩然的風俗畫:清晨,羈旅中的文士又要上路了,站在驛館門前,他似乎有點踟躕,似乎被什么深深地感染了。眼前細雨初霽,柳色清新,屋檐和驛道被漂洗得纖塵不沾。遙望前方,淡淡的晨霧籠罩著蒼涼寒肅的氣韻。文士的心頭顫動了,一種身世之感頓時涌上來,他要寫詩了。但行囊已經(jīng)打好,就不愿再解開,好在驛站的墻壁剛剛粉刷過,那泥灰下面或許隱映著前人留下的詩句,那么,且將就一回吧。當他在粉墻上筆走龍蛇時,驛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給他捧著硯池,圍觀的人群中則不時發(fā)出嘖嘖的贊嘆,文士酣暢淋漓地一揮而就,然后飄然遠去。
?、圻@有點像王維的《渭城曲》,但又不全是?!段汲乔肥嵌酥票瓰榕笥阉托?,一邊說著珍重的話,大體上是紀實的。而這里的驛站題詩只是一種典型情境,典型情境可能發(fā)生在陽關(guān),也可能在別的任何地方;遠行者身邊可能有執(zhí)袂相送的友人,有舉起的酒杯和深情的叮囑,也可能沒有。反正,對于那個時代,那些文人來說,興之所至,在驛站的墻上涂抹幾句詩,是很平常的事,驛站的主人不會認為這有污站容,寫詩的人也不覺得有出風頭之嫌,圍觀者更不會大驚小怪。到底有多少詩就這樣“發(fā)表”在驛站的墻壁上,恐怕誰也沒有統(tǒng)計過。歷來研究文學和文學史的人,總是把目光盯著那些散發(fā)著陳年霉味的甲骨、金石、簡冊、木牘、縑帛和紙頁,所謂的“汗牛充棟”,大抵就是寫滿(或刻滿、印滿)了方塊字的這些玩意。有誰曾走出書齋,向著那泥灰斑剝的墻壁看過幾眼呢?特別是看一看那荒野深處驛站的墻壁。
?、苁堑模A站的墻壁,這里是恢宏富麗的中國文學中的一部重要分冊。
?、菰谶@里,我無意對“墻頭詩”作總體上的評價,那是文學史家的事。我要說的只是,當文士們站在驛站的墻壁前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定是相當寬松的。人們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一旦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身心反倒自由了不少,在這里,你只是一個匆匆來去的過客,盡可以從原先的聲名之累中解脫出來。行囊已經(jīng)背在身上,你心有所感,就寫上幾句;意盡了,寫不下去了,擱筆一走了之。因此,像李白的那種“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顧慮是不存在的。這里不是文酒之會,沒有硬性攤派的寫作任務(wù),用不著拼湊那種無病呻吟的應(yīng)酬之作。而且,你也不必在詩中忌諱什么,討好什么,即使像朱慶余之流上京趕考經(jīng)過這里,盡管他的行囊里藏著巴結(jié)主考官的《近試上張藉水部》,但站在這里,他也會表現(xiàn)出一個堂堂正正的自我,而不必像小媳女那樣,低聲下氣地問人家:“畫眉深淺入時無”?
?、尬氖總冊趬Ρ谏贤磕ㄒ魂?,棄筆飄然而去,他自己并不怎么把這放在心上。那“發(fā)表”在墻壁上的詩,自有過往的文人墨客去評頭論足。他們背著手吟讀一回,覺得不怎么樣,又背著手踱去,在轉(zhuǎn)身之間,已就淡忘得差不多了。偶爾見到幾句精彩的,便要佇立許久,品味再三,醍醐灌頂般怡然陶醉,日后又少不得在文友中傳揚開去。
?、哌^了些日子,那字跡經(jīng)過風吹雨打,剝落得不成樣子了,店主便用泥灰粉刷一遍,清清白白的,好讓后來的人再用詩句涂抹。主人照例給他在一旁捧著硯池,很贊賞的樣子。
?、嘤诌^了些日子,文士和友人在遠離這驛站的某個旗亭里喝酒論詩,喚幾個歌伎來助興,卻聽到歌伎演唱的詩句很熟悉,細細一想,原來是自己當初題在驛站墻壁上的,自然很得意。歌伎們傳唱得多了,這詩便成了名篇名句,出現(xiàn)在后人編選的《詩鈔》中。
?、嵩谶@里,詩的命運完全服從于流傳法則,而絕大多數(shù)的平庸之作則被永遠湮沒在那層層疊疊的泥灰之下,無人知曉。這就是淘汰,一種相當公平,亦相當殘酷的優(yōu)勝劣汰。
⑩大約在南宋淳熙年間,臨安附近的驛館墻壁上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首詩: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樣大字報式的針砭時事之作,趙家天子肯定是不會高興的。但作者并不怕當局上綱上線地追究,在詩的末尾堂而皇之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林升。
?這個林升,在文學史上如渺渺孤鴻,歷代的《詩選》《詩話》對他的介紹無——例外地吝嗇:生平不詳。查遍了南宋年間的《登科錄》,也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名字;他的:全部可供研究的資料,只有留在驛站墻壁—卜的一首詩。因為他能寫詩,而且還寫得相當不錯,因此推斷他是——個士人;又根據(jù)詩中所反映的時代氛圍,推斷他大概是宋孝宗淳熙年間人—如此而已。
?但既為詩人,當然不可能一輩子只寫一首詩,那么他的其他詩作呢?女占妄再作推測,大致有幾種可能:因為那些詩不是昭著醒日地“發(fā)表”在驛站的墻壁,亡,只是自己樽前月—卜的低吟淺唱,因此寸二為人們所知;或者因為不是站在驛站的墻壁前寫詩,顧忌在所難免,有時不敢直抒胸臆,這樣的詩,自然不會引起廣泛的社會共鳴,時間長了,自然湮沒無遺:
?說到底,還是驛站的墻壁成全了他。
8.第①段寫文人有出游的嗜好,并指出李白、陸游在出游途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作,從全文的寫作目的看,是為了說明 。(2分)
9.第⑤段寫道“他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定是相當寬松的。”這“寬松”的心態(tài)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具有怎樣的意義?(3分)
(1)
(2)
(3)
10.下列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第③段“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一詞的含義,是指“最特殊”的意思。
B.第②段中“飄然遠去”一詞,生動地刻畫出詩人默默遠行的寂寞與悲涼。
C.作者從具體的墻頭詩寫到抽象的歷史哲思,顯示出了深邃的目光與思想。
D.第④段是總結(jié)性段落,主要總結(jié)了“驛站的墻壁”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
E.文中以“甲骨、金石、簡冊、木牘、縑帛和紙頁”比喻陳舊的文學史料。
F.作者認為,李白與陸游兩人都有著出游的嗜好,但李白比陸游更為強烈。
11.本文以“驛站”為題頗有深意,請簡析作者以“驛站”為題的原因。(4分)
(1)
(2)
(三)閱讀下面這首作品,完成12—14題(8分)
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2.《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_(填文學地位),共有________(填數(shù)字)篇。(2分)
13.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B.本詩的關(guān)鍵是第一節(jié),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tǒng)攝全詩。
C.這首詩采用了雙聲疊韻的連綿詞,增強了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D.詩歌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14.請從詩義和音樂的角度,任選其一對《周南·關(guān)雎》進行賞析。(3分)
(四)閱讀下文,完成15—20題(21分)
李白傳
①李白字太白,興圣皇帝
①九世孫。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龍
②初,遁還,客巴西
③。
②白之生,母夢長庚星
④,因以命之。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
⑤不應(yīng)。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
⑥。”然喜縱橫術(shù)
⑦,擊劍,為任俠
⑧,輕財重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③天寶
⑨初,南入會稽,與吳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diào)羹,有詔供奉翰林
⑩。白猶與飲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筆成文,婉麗精切,無留思。帝愛其才,數(shù)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④安祿山反,轉(zhuǎn)側(cè)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敗,當誅。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時宋若思將吳兵三千赴河南,道尋陽,釋囚辟為參謀,未幾辭職。李陽冰為當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⑤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元和末,宣歙觀察使范傳正祭其家,禁樵采。訪后裔,惟二孫女嫁為民妻,進止仍有風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頃葬東麓,非本意。傳正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將改妻士族,辭以孤窮失身,命也,不愿更嫁。傳正嘉嘆,復其夫徭役。
⑥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新唐書》)
[注]①興圣皇帝:即西涼武昭王李暠 ,唐玄宗二年追謚。②神龍:唐中宗年號。③巴西:古地名,今屬四川。④長庚星:又叫啟明星,其實就是金星,古代稱之為“太白金星”。⑤有道:唐時選舉科目之一。⑥相如:應(yīng)指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其代表作有《子虛賦》《長門賦》《鳳求凰》等。⑦縱橫術(shù):指以辯才陳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⑧任狹:指任狹之士,俠客。任俠的三大特點是:重承諾、講義氣、輕生死?!妒酚洝分杏小队蝹b列傳》。⑨天寶:唐玄宗年號。⑩供奉翰林:即任翰林院供奉。此官職無甚實權(quán),主要是陪侍皇帝左右,給皇帝寫詩文娛樂。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州舉有道不應(yīng)( ) (2)與吳筠善( )
(3)力士素貴( ) (4)安祿山反,轉(zhuǎn)側(cè)宿松、匡廬間( )
1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與第①段“更客任城”的“客”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 B.輕財重施
C.日沉飲 D.帝欲官白,妃輒沮之
17.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
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
B.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
C.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
D.白晚好黃老度/牛諸磯至姑/孰悅謝家/青山欲終/焉及卒/葬東麓
18.下列對選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與分析,
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李白l0歲就通詩書,成年后,州郡憑有道科舉薦他,可是他沒有應(yīng)舉。在長安李白拜見賀知章,知章見到李白的詩文,頗為感嘆。
B.在賀知章的推薦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擔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愛李白的才華,幾次召見宴請。
C.李白是個驁放之人,《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便道出了他的心聲;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脫靴又為一例。
D.李白曾游歷并州(今山西太原),見到大將郭子儀,郭子儀認為李白很奇特。
1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6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
(2)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
20.通過本文,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善于借助豐富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作者營造了一個迷離惝恍的夢境,請任選《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任意一段借助意象的相關(guān)詩句以及本文與之相應(yīng)的記載,分析李白夢境和詩人精神追求之間的關(guān)系。(5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21—25題(13分)
縱囚①論
(宋)歐陽修
①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④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①縱囚:史書記載唐太宗因假釋數(shù)百死囚,因犯人歸家后全部按時返回,最終赦免他們。②賊:指窺察。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內(nèi)虛詞恰當?shù)囊豁検牵? )(1分)
A.且 B.則 C.乃 D.而
22.分析第①段作者談?wù)?ldquo;死囚”的作用。(3分)
23.對第②段所用論證方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以唐太宗縱囚的事例,證明死囚應(yīng)約就死的難能可貴。
B.引用唐太宗縱囚的史料,證明小人也可以轉(zhuǎn)化為君子。
C.將君子和死囚進行對比,證明死囚應(yīng)約的表現(xiàn)違背人情。
D.將君子和死囚進行類比,證明仁君對臣民不能有所偏見。
24.概括第③段作者進行駁論的思路。(4分)
25.根據(jù)文意,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以下選項中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3分)
A.借古諷今,指出治理國家要順應(yīng)人情、嚴肅法制。
B.借古抒懷,感慨統(tǒng)治者實施恩德只是為邀取名聲。
C.點評歷史人物,表明唐太宗雖有善行,不及堯舜仁德。
D.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三、寫作(70分)
26.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蘆、絲瓜等,相互糾纏,難解難分,結(jié)成生命的共同體,但無論哪種瓜,都結(jié)出自己的果實,且都不纏繞自己的也不纏繞對方的果實。
這種現(xiàn)象給了你什么啟示?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 案
一、積累應(yīng)用(10分)
1.(1)青青子衿(1分)
(2)說懌女美 邶風(2分)
(4)山不厭高,海不厭深(2分)
2. (1) D(2分) (2) B (3分)
二、閱讀(70分)
3.B(3分)
4.英國 《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寫兩個即可)(3分)
5.表明中西文化的阻滯與隔膜只能是一個歷史階段的遺憾(1分),文學作為共同的人類文化而言,交融、互補才是必然的(1分)。
6.(1)陶淵明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被年輕一代詩人所忽略(1分);
(2)中西文化的阻滯和隔膜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失去應(yīng)有的地位(1分);
(3)當代中國詩人缺乏對陶淵明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深入了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1分)
7.評分要點:結(jié)合文意1分,引用相關(guān)詩歌為例1分,闡明內(nèi)涵2分
要點示例: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體現(xiàn)陶淵明追求精神上的平靜和諧、順從自然、追求簡樸的田園生活(1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強調(diào)了陶淵明自然主義哲學與田園式回歸詩學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獨特性和地位(1分),“田園式回歸詩學”即陶淵明在詩文中表達順從自然、喜愛田園的意愿,表現(xiàn)他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平靜的價值觀(2分)。
8.驛站是詩人詩情流溢和遠游行跡的匯聚點。(2分)
9.(1)身心自由,可以從原先的聲名之累中解脫出來;(1分)
(2)沒有硬性攤派的寫作任務(wù),用不著拼湊應(yīng)酬之作;(1分)
(3)不必在詩中忌諱什么,討好什么,表現(xiàn)出一個堂堂正正的自我(1分)
10. C D(6分)
11.(1)驛站與“墻頭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是“墻頭詩”發(fā)生、發(fā)展和傳播的重要處所;(2分)
(2)在中國詩歌文化的進程中,“墻頭詩”如同旅途中驛站一樣,是一個無法忽略的站點。(2分)
12.詩歌總集 (1分) 305(1分)
13. B (3分)
14.示例一: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1分)。通過對社會風俗,習慣上的描寫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1分),使社會生活融匯于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更有真實感(1分)。
示例二:就音樂而言,全詩重章疊句(1分)是為了合樂。重章疊句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1分)。同時《關(guān)雎》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diào)結(jié)合起來,以聲調(diào)傳達詩義(1分)。
15.(1)推舉 (2)交好 (3)一向,向來 (4)來往,輾轉(zhuǎn)遷移
16.D
17.C
18.D
19.(1)這個青年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學習,便可以同司馬相如相比。(“天才英特”“少”“益” 各1分)
20.(2)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親近的人容忍(被動句),更加傲慢放任,不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 (賓語前置)(“修”1分 兩個句式各1分)
21.評分標準:
【找出《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1分,本文中關(guān)于李白身世的相關(guān)語句1分,根據(jù)找出的語句準確分析夢境和詩人之間的關(guān)系3分】
示例:夢境和李白的精神追求緊密相連的。
其一,夢境表現(xiàn)了他對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尤其是在被賜金放還、人生失意之后,徜徉山水可以慰藉心靈。(3分)(《夢游天姥吟留別》第一段(1分)、原文“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1分))
其二,光輝燦爛壯麗非凡的神仙境界正是詩人夢寐以求的樂土和理想之境。(3分)(《夢游天姥吟留別》第二段(1分)、原文“然喜縱橫術(shù),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1分))
其三,夢境雖美卻轉(zhuǎn)瞬即逝,世間行樂就像這場夢境一樣,面對短暫而無常的人生,不能逢迎諂媚權(quán)臣貴戚,而是要追求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3分)(《夢游天姥吟留別》第三段(1分)、原文“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1分))
21.C
22.指出“死囚”罪大惡極的特點(1分)和“守義赴死”難于一般信義要求的高尚性質(zhì)(1分),引出下文對唐太宗縱囚事件不合情理之處的論述(1分)。
23.C
24.先推勘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地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講信義(1分);接著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1分),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的不合情理(1分),證明死囚自歸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yōu)榫?rdquo;的觀點(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