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見文體常識
日期:2025-01-23 08:26 點擊:
古代常見文體常識
1.論說
論說文是說理的文章,包括政論、史論、文論、事論等。先秦諸子的散文,有很多議論性的章節(jié)片段,都可以看作是論說文,如《孟子》中的《魚我所欲也》、《茍子》中的《勸學(xué)》。
單篇的論說文,最早的是漢初賈誼的《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論說文可以細(xì)分為論、說、辨等若干小類。“論”偏重于論理,一般有鮮明的論點,充分的論據(jù),系統(tǒng)的論述,如蘇洵的《六國論》。
“說”偏重于申述,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發(fā),多一事一議,如周敦頤的《愛蓮說》、韓愈的《師說》、《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蘇軾的《日喻說》。
“辨”偏重于辨別、反駁、訂正,王充的《論衡》中多是這樣的文章,如《訂鬼》。
2.史傳
史傳文首創(chuàng)于司馬遷(后為歷代正史仿效),無論是“本紀(jì)”、“世家”還是“列傳”,都是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如《垓下之戰(zhàn)》(《項羽本紀(jì)》)、《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些文章不但記敘了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為,也有許多心理描寫和細(xì)節(jié)刻畫,如項羽的帳中悲歌,廉頗的居功自傲及負(fù)荊請罪,突出了人物個性。
除了史傳外,還有文人所寫的單篇傳記,一般寫普通人的事跡,寫法靈活多樣,內(nèi)容有所側(cè)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的某些思想情感,如柳宗元的《童區(qū)寄傳》、宋濂的《王冕讀書》。
此外還有自傳,自述生平,兼書寫懷抱或抒發(fā)感慨,如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3.筆記
筆記文包括的范圍很廣,除了傳狀、碑志外,凡是記事、記物的文章都可以歸入這一類。
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筆記文又可分為臺閣名勝記、山水游記、人事雜記等。
臺閣名勝記是為修建亭臺樓閣或是游覽名勝古跡而寫的記文。這類文章一般要介紹事情本末、建造者、建造過程、四周景物等,作者也常常借題發(fā)揮,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都是臺閣名勝記中的名篇,而且都以記敘帶議論、抒情,寫出了各自的抱負(fù)和志趣。
山水游記主要是寫登山臨水的見聞觀感,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寫月色、寫竹柏,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寫雪、寫堤、寫亭、寫舟,像風(fēng)景畫一樣真切可感。有些山水游記不以寫景見長,而以議論、說理取勝,表現(xiàn)了作者非凡的才識和高超的思致,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和蘇武的《石鐘山記》就是這類游記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人事筆記是以記人敘事為內(nèi)容的文章,如全祖望的《梅花嶺記》寫的是史可法抗清的事跡,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寫的是家常小事,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則是借寫療梅以諷刺社會。
另外,古人的書畫器物題記也較多,一般記述書畫的內(nèi)容或器物的形制、工藝成就等,魏學(xué)洢的《核舟記》就是這樣的文章。
4.序跋
序跋文是對一部書或一篇詩文進(jìn)行說明的文字。《史記》有《太史公自序》,《漢書》有《敘傳》,《論衡》有《自紀(jì)》,都是序文性質(zhì)的,并且放在書后。到南北朝時,序文才放在前面,如蕭統(tǒng)的《文選》。
序文主要是說明作者身世、寫作緣起、內(nèi)容、體例等,讓讀者心中有“序”?!?lt;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就是孫中山先生為鄒魯?shù)臅鴮懙男颉S械男蛞杂浭聻橹鳎械男蛞宰h論為主,前者如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后者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跋類似編后記,是放在書(文)后的說明文,一般比序短小簡約。序跋文沿續(xù)至今,也是我們現(xiàn)在常見到的文體。
5.贈序
贈序文是為送別親友而寫的文章,即臨別贈言,與序跋文中的“序”不同,但有一定聯(lián)系。
古代文人在餞別親友的宴席上往往飲酒賦詩,詩成之后則請在場的一人作序記其事。后來由此演變成兩種情形:一是雖無餞別宴飲,也贈文表示惜別、祝愿、勸勉之情,唐宋人,如李白、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這類文章很多,明人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也屬此列。一是雖宴飲賦詩,但無餞別內(nèi)容,也寫序文,記聚會之盛和飲酒作詩、高談闊論之樂,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勃的《膝王閣序》、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
6.書信
公牘文是指古代朝廷、官府通常使用的公文。
牘原意為古代寫字用的木簡,公牘指官方文件、書信。帝王給臣民的文告有詔、令、命、制、諭等名目,總稱詔令類;臣下給帝王的上書有奏、議、章、表、疏、啟等名目,總稱奏議類。
我們常見的有表和疏等。表又稱“奏表”,是用來向皇帝陳述衷情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都是感人肺腑的名篇。疏的本義是逐條述說,是向皇帝提建議、意見的一種文體,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書牘文是與公牘文相對而言的,即指個人之間交往的書信,在古代有書、簡、箋、札、牘等稱名。書信在古代如同在今天一樣也是常用文體,是人們交流思想、通報境況的重要媒體。
古人很重視書信的寫作,許多書信都詞情并茂,文質(zhì)兼美,如曹丕的《與吳質(zhì)書》、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書信的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的,因人因事而異,如馬援的《誡兄子嚴(yán)敦書》、諸葛亮的《誡子書》都是一封具有勸勉性質(zhì)的家書。
7.箴銘
箴銘文是用于規(guī)勸、告誡的文章,多數(shù)是用來勉勵自己的。
箴就是古“針”字,古人以針石治病,故箴文亦寓“療救”之意。銘是刻(或?qū)懀┰谌粘F魑?、居室乃至山石上的警戒性的文字?ldquo;座右銘”則是指題寫后置于身邊座旁,以便隨時警示自己的銘文。古今銘文,當(dāng)首推劉禹錫的《陋室銘》。這篇僅八十一字的短文,自負(fù)而不自誡,寫得意氣揚揚,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8.哀祭
哀祭文是哀悼死者所寫的文章,有祭、吊、哀、誄等名稱。有的哀祭文分“文”、“辭”兩部分,文以記事,辭(用韻)以悼念。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都是這類文章的名作。
9.碑志
碑志文是指一種刻于石碑上的文章。碑是石碑,志是記識的意思。碑志文包括的面很大,有紀(jì)功碑文、封禪碑文、宮室廟宇碑文和墓碑文,其中以墓碑文數(shù)量最多。
墓碑文一般由死者家屬請人代筆,內(nèi)容大體上有死者的籍貫、姓名、生平、生卒年月等,多褒揚之辭。也有由死者的生前好友寫的墓碑文,最著名的是韓愈寫的《柳子厚墓志銘》,全面評價了柳宗元的一生。張溥的《五人墓碑記》是為一次政治事件中五位死難者寫的,兼有紀(jì)功的性質(zhì)。